2011年,大部分杨树到了成熟期,承包的600亩土地也快到期,老郭想申请采伐。据估算,600亩需要申请近3000立方米的采伐限额。但是,2011年老郭所在县的采伐限额只有580立方米,该县与老郭一样面临类似问题的有上千人,580立方米的限额根本无法满足到期林木的换伐需要。
“既得补贴款,又能有收益,这可比种地划算多了。”10年前,河北省东南部某县大批农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号召,大面积种植速生林(轮伐期短的人工林),谁知10年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却被一张林木采伐许可证切断了收益之路。有些农民心急如焚而违法采伐林木,触犯法律。明明是响应政策,怎么反而落了个违法犯罪的结果?
A.树木成材,农民与林业部门的认识标准不同
2003年,河北省东南部某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鼓励农民以个体承包的形式种植速生林,提出“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并给予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民一定补助。
农民老郭是当时“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分子,不仅自己参与进来,还以10年为期承包了600亩土地,与当地林业局签订了合同,将这600亩地都种上了速生杨树。
2011年,大部分杨树到了成熟期,承包的600亩土地也快到期,老郭想申请采伐。据估算,600亩需要申请近3000立方米的采伐限额。但是,2011年老郭所在县的采伐限额只有580立方米,县里与老郭一样面临类似问题的有上千人,580立方米的限额根本无法满足到期林木的换伐需要。
考虑到速生林成材后,如不及时采伐,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土地承包合同一旦到期,急需恢复农田原貌。老郭所在县的一些农民,在无法申请到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干脆将大量林木突击采伐。
“对速生林进行集中采伐,涉嫌滥伐林木罪。”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黎宏认为,对于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却已经采伐林木的农民,虽然他们的现实处境值得同情,但在客观上违反了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林木,数量较大,破坏林木资源;主观上存在故意,在明知没能申请到林木采伐许可证不能伐木的情况下,仍然不顾法律约束将大量林木采伐,涉嫌构成滥伐林木罪,应该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树木已成材,为什么不能采伐。”据老郭所在县林业部门透露,“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至今,这个县有2.78万亩林木陆续达到生长年限,到期采伐蓄积量约12万立方米,且换伐更新期集中在2010年、2011年。但是,并非所有的林木够了生长年限,就能达到主伐年龄。这也是林木采伐许可证颁发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B.采伐限额不够,可能是大部分树木还没有到主伐年龄
“对速生林成材,部分农民存在误读。”国家林业局政策法律司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森林法规定对森林资源实行限额采伐的保护措施,通过限额管理,使得森林兼顾其生态功能和经济效能。各地的采伐限额是由主伐限额、抚育砍伐限额、更新限额等组成的砍伐总数,是各种方式采伐消耗的森林资源蓄积最大限额,其基本原则是采伐量不能超过生产量。因此,采伐限额一经制定,并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可轻易更改。
C.采伐树木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容易引发职务犯罪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采伐矛盾暴露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它涉及有关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改革创新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关系等问题。”蔡守秋指出,我国现行的森林法等森林法规还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和林木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分别制定不同的法律措施和管理制度,亟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此外,国家在对现行林业和森林管理进行改革时,制定新的政策应该充分考虑与现行法律的衔接,有关国家机关应该针对新制定的改革措施进行充分的评价和审核,防止不必要的新旧政策冲突和政策与法律的冲突。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