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福湘细木工板-湖南福湘集团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中共党员,曾是优秀党员干部,创立湖南福湘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刘建新简介:
刘建新,男,1959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入伍当过兵,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机关当过副局长,曾是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93年下海创办湖南福湘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为公司董事长。
一、一片丹心,做强企业
1993年,以刘建新为首的,4个充满睿智、勇于创业的男人坐在了一起,他们凭着满腔的热情和自身多年来在市场摔打的经验,筹资127万元,租赁了一个破产的小厂,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创业之路。
创新思维和超前决策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及居室装饰市场对胶合板的需求必然增加。他们预测胶合板行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商机。机遇稍纵即逝,看准了,便干!他们采取了高起点的策略。他们派人到当时省内胶合板行业老大湖南人造板厂学习,聘请湖南人造板厂专家临厂现场指导,以当时一流的技术指导生产。同时,克服资金困难,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投入生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是他们四个人多年来的口头禅。他们从一开始创业便立下“造福湘阴,福泽三湘”的宏愿,企业、商标、产品三位一体均冠以“福湘”之名。企业于1993年7月立顶、8月购进设备到1994年元月产品上市总共不到半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辛苦耕耘,终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前进的信念。经过拼搏,企业逐步壮大起来。95年底,湖南省农业银行湘阴支行给他们贷款400万元。银行的输血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立即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大批的优质材料,准备大干一场,实现心中宏伟的目标。
1999年,他们抓住市场机遇,严格各项管理,以优质的“福湘”品牌逐步占领市场。同时,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让消费者接受新的产品。2001年春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人们对环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信息,立即与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北京万华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并聘请从事多年胶粘剂研制的老专家,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攻关科研队伍,组建了专门的试验检测中心。经过反复试验和试生产,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环保型胶粘剂,生产出合格的环保细木工板。2003年,他们聘请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典想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周国平副教授,为公司策划设计了年产1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生产线项目。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了福湘木材工业园和福湘木业南厂。并与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合作进行《环保(E1——E0)杉木细木工板产业化开发研制》的项目开发,企业因此步入了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正是刘建新和他带领的福湘人,凭着执着的信念和辛勤的耕耘,如今“福湘木业”已享誉三湘,走向九州,引领市场。公司现拥有过亿元的资产,员工1000余名,其中大中专及专业技术人员260人。公司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下辖南北两大生产厂。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企业,湖南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私企百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福湘”商标及产品相继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等荣誉称号。公司年产量2.2亿元,年销量2亿元,年利税1200万元。他自已2005年10月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创业的风采和不懈的追求。
二、倾情下岗职工、农民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刘建新自已曾说过:“我办企业,就是要造福一方,带动群众致富。”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公司创业初期,他就顶住各方压力,大胆决定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必须是下岗职工和农民工。针对新员工普通存在文化素质低,招收进来后根本无法立即上岗工作的现状,他克服各种困难,组织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还组织人员到相关院校和研究院进行专业学习,培养专业人才。从九三年至今,公司累计支付各种培训费用达80余万元,一个个下岗职工,农民工就这样成为了新时期的企业员工。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现为下岗职工、农民工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其中280名下岗职工、农民工还在重要岗位担负着企业的核心管理工作。从九三年至今,公司累计发放下岗职工、农民工工资达4200余万元。现在员工平均年收入达10000多元,为本地下岗职工、农民工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确保了一方平安与稳定。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带领群众自主创业的一片赤诚。
三、与农业共同发展
在创业之初刘建新就深刻认识到:说到底他们的企业是一个农业企业。经过努力,企业可以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但原材料来源于农业这个事实永远不可能改变。员工可以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是与农业的血肉联系这个事实永远不可能改变。他们的企业只有与农业共同发展才是长久之策。如何定位他们的企业,如何寻找共同发展的结合点,成了摆在企业决策者们上马企业时的头等大事。当时他们认为农业要可持续发展,企业也要可持续发展,生产板材,必须以木材为加工原料,而绿化和采伐永远都是一对矛盾。农业和企业一样,既不能因噎废食,为了绿化而停止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急功近利,为了暂时的发展而出现滥砍滥伐的局面。要如何运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农业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原料来源?经过三思,他们把企业定位在加工速成生林木和“三剩”材上。大力利用速生材和“三剩”材,替代生长缓慢的阔叶林,不但有利于保护生态,保护稀有树种,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他们把眼光瞄准湖南湘北水乡的庭院、湖洲和湘东、湘西的茫茫大山。湘北水乡,地势开阔,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发展意大利杨木、水杉等速生树木。湘东湘西,山高岭峻,层峦叠嶂,阴湿多雨,云山凝蒙,烟雾茫茫,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重点发展杉树。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他们制定了相应的共同发展策略。在湘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和农户、村组签订发展庭院、湖洲速生林合同。公司负责树苗、肥料等资金,农民负责进行管理。公司保证按合同价收购,农民保证优先出售给公司。在湘东湘西,采取公司+乡镇+初加工厂的开发模式。公司给予部分资金支持,首先帮助当地乡镇实现路通、电通,然后与初加工户签订产销合同,对山区生产的速生杉木、间伐阔叶树木后剩下的树梢、树桠、苛边“三剩材”按企业要求进行加工,企业保证按合同价予以收购。为了帮助山区农民迅速起步,企业还把机器送到农户手中,并派技术人员对农民手把手地传授加工技术。
共同发展策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企业和农业的良性发展。企业获得了取之不尽质量上乘的原料保证,农业获得了低投入高回报的发展项目。十年来,企业先后在湖区建设速生林木基地20多个,不少地区采取户造、联户造、集约经营等形式造林,造林面积累积达5万亩。农民每植一棵速生树,投入10元,六年后可回报100元。速生林成了湖区农民长远久富的“绿色银行”。据统计,先后有4万户农民因种植速生林而脱贫致富。湘阴县白泥湖乡农民钟秋良十年前因为家庭人口多负担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在公司和乡领导的支持下,承包湖洲2万亩种植意大利杨110万棵,现已出售给公司20万棵,成了声名远播的富裕户。沅江县草尾镇农民周洪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意大利杨3000棵,五年前与福湘联系,得到公司的资金支持,现在已经开始向公司出售木材了。在湘东湘西,因为与福湘合作,有5万户山区农民已经告别了贫困,有500家初级加工厂成了当地的主要企业,有的利税达到50万元以上。在公司二个多亿的产值中,每年用于收购木材的金额近2亿元。这些资金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共同创业。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