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家具:只有手工雕刻才是"活的"
东南亚森林的酸枝木被砍倒,装上轮船运到广州港口。木材商批发给家具商,家具商将木头运到木材加工厂,裁成规格不等的方木。方木运回家具厂,木匠继续分解、加工。每年,有大量的红木家具,以这样的流程被制造出来。
41岁的杨耀辉,现在管理着一家有着30多个工人的小型家具工厂,每年他要购买上百吨的红木。这些红木真正能用于家具生产的,只有质地最坚硬的心材部分,占全数的不到1/3。在继续的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剔去、雕刻、打磨,使得最终成为家具的木材仅占一棵树的20%左右。
这意味着杨耀辉每年买的上百吨木材中,真正变成家具的只有20吨。而现在市场上,可用于生产红木家具的酸枝类木材,报价是3万-5万元/吨。因此,仅过程的漫长和用料上的讲究,便造成了红木家具的奢侈。而工艺上的创造性投入,则使红木家具更加珍贵。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清式家具,和明示(苏式)家具的雅秀相比,显得颇为沉重,而且用料也极为奢侈。广州人杨虾是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杨耀辉是他的小儿子。尽管在行内颇有名望,但杨虾依然显露着手艺人所特有的大方和谦虚。
第一次来到杨家的家具厂,厂里回荡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敲敲打打,而是电动锯子、电动刨刀、电动钻头的声音,工人们在满地是红色木头粉末的2000多平米的厂房里各忙各的。
在电的时代,完全手工的家具作坊,因没有竞争力已不复存在。电动工具钻孔打眼,将获得比手工更高的精准度。“现在说是纯手工的家具都是骗人的。”杨虾说,传统工艺的保存要点在于其核心的工艺和风格。
但还有一些东西是离不开手工的,准确的说是离不开手的触摸。机器可以平木,但真正让人满意的光滑是手划过时的触觉愉悦。在杨家的工厂里,机器平木之后,还要由工人拿着锋利的宽形刀,沿着木材的表面推刮,于是一些不光滑的地方就卷成一圈圈的木屑,一次次推刮中,工匠通过手指触摸敏感地察觉木头的平滑变化。
木雕更是离不开手。杨虾认为,只有手工雕刻才是“活的”。机器可以帮人减少劳动,但真正的巧妙,往往只在手心合一时方能偶得。
今天人们对杰出木作的纯手工想象,依然流行。其中,对手工的崇拜中,就包括尽可能通过基于木材本身的创意来实现的塑造,这鲜明体现于古典家居的制作工艺中。
而榫卯结构对木材硬度的要求极高,尤其是类似椅子扶手的接合处,接合面极小,只有硬木间的接合,才能够忍受不断的拉扯而不至于崩裂。
榫卯的制作,是所有木匠的基本功。对于新入门的年轻木匠来说,最难的是榫卯的制作。由于硬木家具的结合处细致而精妙,因此要求榫和卯也要精确紧致,然而由于没有机器切割打眼,纯粹依靠手工的测绘,因此要漫长的学习探索。